LSAT阅读题考试指导
时间:2007-07-09 01:19:17
(单词翻译:单击)
在做LSAT阅读部分时,有不少不同的阅读方法,粗粗概括起来,坊间流传的大概主要有五种: ??方法一:象平时读普通文章一样,一口气通读到头。 ??方法二:先看考题问题题干,再读全文。 ??方法三:一段一段地读。读一段后停下,看问题中有无相关问题,再回文中。 ??方法四:问题带着阅读走。先不看文章,看问题题干,再去文中快速找答案;只看部分文章,不看全文。 ??方法五:基本与方法一同,细读全文的1/3,其余部分读各段落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。 ??The Princeton Review的《 Cracking the LSAT》在向它的读者推荐阅读方法时至少经历了两次截然不同的反复:起初它主张方法一,竭力鼓吹在阅读时先获文章big picture的重要性,并极力嘲讽方法二。但是令人嘲讽的是在1999年的版本里,该书作者来了个180(吉利数字,LSAT的满分。呵呵。)度的大转弯,他全力推荐了方法二,即他以前大加鞭挞的方法。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转变?原因不详。作者在书中也未提及。 ??大名鼎鼎的Kaplan 在它的《LSAT》(1999-2000版)中则极力推荐方法五,即先仔仔细细阅读全文的1/3。它的理由是:几乎所有的文章(passage)在其前1/3部分均会引入文章的Topic,Scope; 作者的Main Idea/Primary Purpose,Tone; 以及有关后文中的文章结构 的许多暗示。所以仔仔细细地读文章的前1/3部分非常重要。 ??在LSAT的复习和考试中,哪种方法更好呢?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也许不得不套用“众说纷纭”这一老词了。下面还是让我们来看看美国鬼子的看法吧,正因为是他们厚颜无耻地发明了LSAT这一鬼东西,才让我们多少人为之喜怒失常,呕心沥血!律师,大学和法学院指导Mark Alan Stewart (UCLA J.D.)是这样评价这四种阅读方法的(他把方法五与方法一合为一类)。请看下“图“。 ??Approach Mode Level of activity ??Straight read-through passive low ??(即方法一,五) ??Preview, then read- preview moderate through (方法二) ??Work back and forth between passage and interactive high question (方法三) ??Question-Driven respond to selected (方法四) questions without very high reading entire passage
??根据他老人家的看法,方法一和五是一种被动的阅读方法,主动性最差,读了前面忘了后面,不可取。方法二(Preview),较适用于时间不足时。方法三(Interactive),他认为用此可改善你做题时的Concentration和答题的Accuracy(试试看!)。方法四的主动性最高,较适合LSAT考试之用;但是不是绝对地不看全文只看部分,需要在答题前看全文的最前几句和最后几句,以求得全文的big picture. (哇塞!光读读文章就搞这么多名堂,还不要了本菜侠的小命了!) ??这里需要提一句的是,这五种办法均不排斥你的做记号,加注等办法。 ??到底选用什么方法好?说实在的,已复习两个月了,可到现在我脑子里也还是一笔糊涂帐。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最好的方法。如果看官您是位大侠,“牛人”(非遗传学用语),特别是已考过LSAT,并得了165,170,175分以上的牛前辈(前人好象不好听吧?),在看到本文嗤笑之余,请您千万别忘了点拨一下我这个“贾170”啊!先谢了!非大侠,牛人同样欢迎。 ??如果你非要我五者之中选其一,相比之下,我较喜欢用方法一或五(菜侠么!)。我觉得方法一即先通读并不是被动的,你可以一边读一边主动地去找每段的中心,全文的中心,划出重要的句子,找出全文的结构,把握每段各层意思,等等,等等。也可以读得很快或很慢。你看可以多主动啊!Warning:Kids, dont try this!) (再注:本菜侠守身如玉,从未做过此等事情。在梅国就更不敢了。最多回头“目送”一下,有那贼心没那贼胆。) 回正文,我觉得LSAT的阅读不仅要考你的阅读速度,更要考你的细心程度和理解能力,这样光有big picture是不够的。用方法二和四,解一般问题(main idead,topic 等)还可以,解细节题就不够了,解推论和“imply”这种题就更不够用了。而用方法一或五,即仔仔细细地读一遍,同时又划又记,既能把握中心,结构,又能把握细节。速度的问题只有靠多练习来解决。不过如果时间不多了,我也许会用方法四。如果时间再不够了呢?嘿嘿,你比我更知道该怎么做。
分享到: